自从“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成为了国家战略,这个话题在粤港澳地区一直变成了热门。其实这个计划最早是在2016年3月的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指导意见》中有提出泛珠区域合作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并明确广州、深圳携手港澳地区共同建造粤港澳大湾区,这项战略在2017年3月正式启动。
什么是大湾区?
大湾区指的是由11个地区组合成的城市群,广州、佛山、肇庆、深圳、东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门9个城市;加上香港、澳门2个特别行政区所组成的“九市二区”,从地图上可以看出这些地区都是广东的中心部分,但为什么没有包括汕头、清远等周边城市呢?
首先,大湾区的代表城市为:广州、深圳、香港和澳门,四个地区的2015年人均GDP起到了带头作用。香港、澳门的主要经济产业依赖于第三产业,包括金融、旅游、贸易、甚至博彩业等,而佛山和东莞等7座城市却以工业为主,全世界每4部智能手机中,就有一部是生产自东莞,相信在大湾区“一国两制”大环境下粤港澳三地能够用各自的优势来深化合作,并起到取长补短的作用。
为实现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经济合作,信息和人员流动更便利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政府在大湾区规划中致力于打通区内的交通问题,致力打造“一小时生活圈”,促进人员和货物流通,提高效率和生产力。全国政协副主席梁振英指出,人员、资金、货物、信息四大要素在粤港澳自由流通,是成功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的关键,“在高铁九龙站实施『一地两检』,就是创新机制和简化流通的重要例子。”,而像连接香港大屿山、澳门半岛和珠海市的港珠澳大桥,在通车后就能大幅推进交通便利,从原本约四个半小时的交通时间大幅缩减到50分钟车程。另外还有:
- 广深高铁:根据交通部估计,广深港铁路开通后,香港至深圳和广州分别只需要约14及48分钟;
- 虎门二号桥
- 深中通道
- 佛山、惠州和广州新机场项目,以及香港机场第三条跑道
- 广东省境内高速路建设约6000公里
- 以及许多连接城市之间的项目,包括315公里长的8条铁路建设
这些基建设施都将帮助大湾区打造“一小时生活圈”,未来必会促进中港两地更紧密的交流。
为什么是大湾区?
先来说说目前是世界三大顶级湾区和为什么会这么成功。目前世界三大顶级湾区分别是美国纽约、旧金山湾区和日本东京湾区,占地面积大、常住人口密集、高人均GDP以及以第三级产业为主导是各大湾区的特点。
各湾区主导产业以及第三级产业比重(2016年数据):
- 美国纽约湾区:金融服务、房地产、医疗保健(89.4%)
- 美国旧金山湾区:科技创新、专业服务(82.8%)
- 日本东京湾区:汽车、石化等制造业(82.3%)
- 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金融服务、制造业(62.2%)
大湾区的特点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四个核心城市,粤港澳大湾区的“一二三四”格局是它最大的特点和优势。
首先,大湾区的占地面积不足全国的1%,但却以不足全国5%的人口创造全国GDP的12%(2016年),当中香港的生产总值位列第一。在一国两制下,香港的法律以及税务制度造就了经商环境优势,长时间以来被誉为全球最自由经济体,吸引外资居亚洲之冠。
从世界经济版图来看,全球六成的经济总量集中在入海口,在距离海岸100公里的沿海地区,集中了全球超七成的大城市、人口和资本。在2016年,粤港澳大湾区的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已经达到6520万(标箱),均超过现有的三大顶级湾区,紧随其后的东京湾区只有仅仅766万(标箱)。香港作为世界转口港,这是香港的先天优势,在全球主要货柜港口排名中,深圳排在第三,是大湾区内港口吞吐量最高的货柜港口,此外还有珠海、广州等港口能够互相交汇,形成“水上经济走廊”。
世界顶级湾区的成功,借用经济界的话就是:“发达的国际交往网络、开放的经济结构、高效的资源配置能力、庞大的经济体量和强大的产业集群效应。”为了产生集群效应,首要就是打通城市之间的交通障碍,在国外的三大湾区,各个城市之间都是自由通行。
在美国、日本的湾区内,资金、人才、信息等皆可以自由流动。粤港澳大湾区当中的港、澳两地,却是实行一国两制,人口、资金、信息等流动,在内地尤其严格,要解决边境管制便是一大难题。最近腾讯推出“腾讯E证通”,望实行“多证合一”将身份证、回乡证和港澳通行证集合在手机内,让内地、香港和澳门用户可以实现出入境扫码通关以增加市民过关时的效率。
大湾区与美国纽约湾区一样主导产业包含了金融服务行业,在纽约最主要的金融机构为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与纳斯达克交易所(NASDAQ),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两家交易所。大湾区的金融机构有:
- 深交所(SZSE)
- 港交所(HKEX)
- 全球最大人民币离岸交易市场
- 和第四大外汇交易市场
粤港澳地区的GFCI指数全球排名也在逐年上升,根据最新的数据(2018年3月),香港、深圳和广州分别排在第3、18、28名,有望超越美国和伦敦成为全球最大金融中心。在上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亦有公布,将在内地及本港试行“债券通”,允许境外资金购买境内债券,吸纳更多资金。
大湾区对HR行业的影响
刚才讲到了“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在大湾区会实行国内、香港和澳门三种不同的税务,和制度。表面上看来,这种方法能有助于港人在大湾区内经营、创业,由于在大湾区内两种制度的法律不对接,像是税项、企业文化、雇佣法例等等的不同会让企业经营变得十分复杂。以税务为例,虽港人在大湾区内须跟从香港税务制度课税,但若一年内在内地连续或居住超过183天,便需要缴5%至45%的个人所得税。因此,HR将不仅仅要熟悉三地的制度,还要根据地区的不同为员工报税,这也增加了HR行政工作的复杂性。
在招募人才方面,现有不少年轻人表示有意回内地发展,内地的雇佣制度以及文化和香港不同,如“强积金”,在国内实行的是“五险一金”,初级职位的薪金或比香港低约2至3成,但管理阶层的薪金则与香港想约甚至更高,另外有不少企业为了吸引人才会提供交通、住屋津贴或员工宿舍等福利。
制度上的差异当然不只有这一点,国内使用的是《中国人民劳动法》,而香港是《雇佣法例》。像最低工资标准,香港是 HKD$34.5/小时,每年作一次调整,
- 而广州最低工资标准为1895元人民币/月,非全日制职工最低工资标准为18.3元/小时
- 珠海为15.8元/小时
- 佛山、东莞、中山为14.4元/小时
在《雇佣法例》上,有“418条例”来厘定员工是否有权享有“连续性合约员工”的福利,像是有薪假期、带薪病假等。在没有员工手册或入职指引下,雇主和雇员之间要有良好的沟通并厘清企业的薪酬制度、员工福利等,以避免不必要的劳务纠纷。
大湾区对HR造成的影响是增加了工作量和复杂性,这对于HR外判行业来说是挑战,也是机遇。香港拥有成熟的科研设施及人才,亦有完善的法规,将吸引国内企业到香港扩展业务,同时也将有大量香港创业者到内地发展,而对于当地劳动法规的差异,选择将HR工作外判将会是趋势。
为了加快在大湾区的效率,政府和各企业都想尽办法改善,像是前文提到的腾讯推出的“E证通”有助加快通关效率;香港政党及智库组织亦指出可设立弹性签证/签注安排予内地以至海外科企,只要承诺创造一定的本地职位,就可获批一定的签证予企业调动职业来港,更无须逐个审批。这样的话HR在为员工申请工作签证时便能节省许多手续,增加人员流动性。
对比香港,大湾区拥有约6,600万人口,其市场潜力是香港的9倍,面对庞大的市场需求,公司以系统化的人力资源协同管理模式(Co-Management)为企业客户提高效率,“招聘需求—员工入职—日常管理—晋升辞退”为一整套协同管理体系帮助企业全方位的解决HR的难题。像是企业对员工的需求,HR外判公司并非只是一个提供员工、提供劳动力的公司,而是共同管理的合作伙伴,对于派遣出去的员工提供培训、保险和管理,在这些程序上需要客户一同加入,公司和公司一同完成一项招聘活动,以确保提供的员工能确切解决客户的问题,在这协同作用下减少了沟通花费的时间,最终的目的是达到“1+1=3”的成效,以有限的时间将结果最大化。
参考文章:
(文章内容和资料只供一般参考用途,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根据政府提供最新颁布的条例为准,本公司不代表任何法律意见。如需转载文章或内容,请先联络我公司或附上本文链接,並标明转载来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