僱員是企業一筆寶貴的財富,是企業發展的基石。HR費盡心思招聘人才,就是希望能通過僱員自身所擁有的知識、技能為公司創造收益,新增價值,提高競爭力。如今,隨著科學技術日新月异的發展,我們無不一身處在信息化時代,享受著方便快捷的資訊接收與傳遞,僱員絕大多數的日常工作都可以通過電腦,手機完成。的確,現在工作處理的速度越來越快,效率也越來越高,囙此企業有了更多的時間把目光放在長遠的戰略製定計畫中,但凡事有利有弊。當僱員主動請辭亦或者被解雇離開的時候,正是由於內部信息可以隨時隨地的獲取,這使得企業面對的內部威脅也越來越大。
在一些離職案例中可以看到,僱員辭職後删除自己的歷史文件,導致業務斷層、後續僱員雲裡霧裡,無法繼續跟進前期工作。更有甚者,竊取企業內部商業機密,帶走企業關鍵技術後自主創業尋求更高的收益,或者倒賣資訊給競爭對手作為要價砝碼,從而導致企業嚴重受創,前途受損。
什麼是商業機密?
商業機密是指包括設計、程式、產品配方、製作方法、製作手工藝、管理訣竅、客戶名單或產銷策略等的科技資訊和營業資訊:且該信息不為普遍所知,能為權利人帶來經濟利益,具有現實的或潜在的實用性,並經權利人利用保密手段管理;同時該信息不與公共利益相衝突。例如可口可樂的配方就是著名的商業秘密。營業秘密可分成兩類,一是商業性(經營性)之營業秘密,一是技術性之營業秘密;商業性營業秘密例如公司客戶的資料、公司未來中程或長程的發展計畫、公司的研發方向等等;技術性營業秘密則例如公司投入資本研發之產品或其他未受專利保護之科技。—–維基百科
商場如戰場,商業秘密則是企業的無形資產的象徵和核心競爭力體現。企業不僅要面對外部市場環境的激烈競爭,還要為擔心僱員離職洩露資訊而焦頭爛額。雖說僱員跳槽屢見不鮮,但當他們帶走企業的“制勝法寶”,那對企業的經濟損失則不可估量。通過以下三個案例,我們可以看到僱員洩密對企業來說,到底有多嚴重。
案例一:
2016年5月,老乾媽公司的工作人員在本地量販店一款產品與老乾媽的同款產品相似度極高,於是引起了公司的警覺。公司相關人員認為這可能是重大的商業機密洩露。隨後老乾媽公司到警察局報案,警方經過多方瞭解和仔細排查,偵查人員將注意力最終鎖定到老乾媽公司離職人員賈某身上。據警方調查:賈某曾任老乾媽公司質量部技術員,工程師職務,掌握著老乾媽公司專有技術、生產工藝等覈心機密信息,所以他是此次機密洩露的罪魁禍首。由於大量洩密案件中,證據均以電子檔的形式存在,所以警方根據此線索,成功搜出賈某犯罪的證據,該案涉案金額高達千萬元人民幣。賈某在其任職期間,與老乾媽公司簽訂了“競業限制與保密協定”,約定賈某在工作期間及離職後需保守公司的商業秘密,且不能從事業務類似及存在直接競爭關係的經營活動。此外,警方認定賈某有重大嫌疑還要一個原因,賈某在老乾媽任職期,曾因違反公司規定,被扣罰半年薪水,月薪近萬元的賈某離職前,薪水大幅度下降至2到3千元,賈某心中不快,主動向公司提出辭職。
案例二:
2015年1月,針對四名海爾前僱員的商業竊密案,青島法院進行了一案二審公開宣判。2010年5月間,被告人齊某違反與海爾集團簽訂的保密協定,通過郵件形式,向同行業某公司非法透露海爾洗衣機重要生產數據,並在當年7月辭去海爾集團事業部部長一職到上述某公司任副總經理後,先後通過本案被告人張某某、王某、張某三人於2010年7月和10月以郵件形式,向上述某公司非法提供海爾洗衣機生產和採購環節重要商業數據,給海爾集團造成直接經濟損失共計2952.35萬元。
案例三:
蘋果公司當年發現了僱員Paul Devine的蘋果電腦中收取利益的證據,進而引起了FBI和IRS的調查。前僱員Devine因被出賣蘋果公司的重大機密信息致使蘋果公司受到重大損失,例如新產品的預測、計畫藍圖、價格和產品特徵,還有一些為蘋果公司的合作夥伴、供應商和代工廠商提供的關於蘋果公司的數據。作為回報,Devine得到了經濟利益。根據法庭檔案,Devine向外傳出蘋果公司的機密信息,這個竊取商業機密計畫使得這些供應商和代工廠商更好的與蘋果進行談判,最後使得蘋果公司虧損了240.9萬美元。
通過以上案例我們可以看到,這些僱員的職位在企業中不是高管就是某職位上的核心人物,容易接觸到企業商業機密。背後由於巨大利益的驅動,不惜鋌而走險出售商業資訊。由此可見,對於此類僱員的管理,企業不僅要有更高的風險防範意識,還要在管理方面要更為慎重。
企業如何做好風險防範?
首先,要做的防患於未然。企業在錄用僱員的時候,就應簽署《保密協議》,約定具體的保密內容、責任主體、保密期限、保密義務及違約責任等條款。或簽署《競業限制協議》,約定僱員在工作及離職後都必須保守公司的商業秘密,且不能從事和本企業相關及存在直接競爭關係的經營活動。企業還可尋求正規的第三方機构,對求職者進行背景調查,有必要篩選出有“前科”及對企業存在風險的僱員。請注意,在進行背景調查前,企業有必要告知求職者企業進行背景調查的目的和需要,在求得求職者的書面同意後,則可開展進行。在背景調查結束後,第三方機构也應及時删除該求職者的信息。
在僱員成功進入公司後的入職培訓時,可開展“保密知識培訓”,著重強調關於信息保護的重要性,聲明任何人不得隨意篡改、複製、下載、刪除公司資料,使僱員增强其安全意識。同時,企業應關注僱員的情緒,關懷他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讓僱員擁有幸福感,感受到信任和鼓勵,以防止任何惡意報復行為出現。
不少的商業洩密是通過電子郵件,電子文檔等網絡形式,企業洩露案件與數據息息相關。囙此,企業應建立數據保護機制,限定機密檔案可存取權限,設定不可複製、下載、刪除功能;僱員對於檔案進行异常操作時,系統及時回饋此活動至管理層;僱員訪問檔案的歷史記錄不可删除,企業可隨時偵查是否有僱員查看非工作相關檔;對於查看極為重要的檔案,需要通過最高層人員的審批下,方可進行。
當僱員離職後,企業要瞭解僱員離職的原因和未來的去向、發展計畫,儘量做到好聚好散。畢竟僱員離職,總是會帶著一些委屈或不滿,這時僱主可以和離職僱員進行面對面的談話,表達在該僱員工作的這段時間內的一種感恩,上級對下級的鼓勵總是可以激勵人的,並且這也可以為企業塑造一個良好形象,相信僱員也不會和自己未來職業道路的發展前景賭氣而洩密。
著名的諮詢公司—貝恩國際,有一筆在離職僱員身上的“情感投資”。他們專門建立了離職僱員數據庫,設立專人負責與離職人員溝通的職位,負責跟踪離職僱員的職業生涯變化情况,不斷更新離職僱員數據庫,也是希望未來能有機會和離職人員重新構建工作關係。總而言之,站在企業的層面看待離職人員應是: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
如需轉載文章或內容,請先聯絡我公司或附上本文鏈接,並標明轉載來源。
發佈回覆